离开大众视野20年后,张曼玉突然在她59岁生日的今天闪现,发布了一条自己创作和剪辑的视频。
很多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朋友应该都对她有着特殊的情怀,以至于听到她略带烟嗓的声线缓慢说出:
Hi,亲爱的,你最近好么?
会眼眶湿润。
看着她在镜头下坐在咖啡馆写信、在大街上飞奔、在公园逗狗汽车,感受着她把生活过成轻盈的姿态,有多少人视线再一次被拉回了爸妈审美年代。
还记得前不久在New Jeans MV里出现几秒钟,热度就刷爆中韩的梁朝伟,虽然容貌已衰,但深邃的眼神依然让网友惊呼破次壁。
很多网友表示,每个行业最后留下的,都是经过“爸妈严选”的人。
在审美方面我们切实经历了“理解爸妈,成为爸妈”的过程,但又好像超越不了爸妈。
大量的港风美女一直是几代人的白月光,对比当下各种明星的颜值审美争议和降级的讨论,让人不由怀疑,审美的顶级标准就是“爸妈严选”。
叔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爸妈严选”之下的明星真的更超前,也更能引领大众的审美观吗?以及为什么“爸妈严选”会重新流行?
01
“爸妈严选”下的时代美感
很多人发现,“爸妈严选”似乎自带“冻龄抗衰”功能,这些大浪淘沙被精选出来的明星依然能维持住当年的风采。
这是因为“爸妈严选”就带着一套成熟的审美思路。
1.外形五官上
与年轻时偏爱幼感长相不同,成熟后的爸妈们审美普遍趋于稳定,并且更看重面部结构的对称、匀润和周正。
胶原蛋白感的小脸代表在当时并不吃香,大家看《还珠格格》都很喜欢晴儿的个性,但她的长相就远没有紫薇和小燕子来得受欢迎。
早期巩俐、章子怡,都带着略方的周正感,因此很多人以前看不懂张艺谋的审美。但随着时间推移发现,发育完全的骨相承接住了可能下坠的皮相。
早年的俞飞鸿、高圆圆因周正的面貌,从年轻观众的视角看给人一种“老气”感,但早早确立的面部比例在后期就显现出了优势,颜值稳固几乎无变化。
美人的普遍共性
这是她们能被现在的受众重新选择以及让大家惊呼不会老的根因。
另外早期的明星对于美感的追求很少发生大变化,因此长期保持着相对统一的美感状态。
从21到40岁美感几乎无变化
2.整体氛围上
此外很多现在被奉为圭臬的风格,往前追溯都是从“爸妈严选”开始的。
最早的美男子狄龙,可以算是现在质子团的鼻祖,立挺对称的五官布局,纯澈的笑容加上令人喷张的肌肉,硬朗中带着一丝艳气。
而姜子卫则开辟出脆弱感路线,自他起纯冽、清欲的脸开始具象化。
邓丽君更是掀起婉约风潮,时至今日,同款微卷的半长发+紧身裙依旧是塑造古典婉约感的元素。
可以说是他们逐步开启了大众“消费美色”的意识。
3.内在核心上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诞生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明星”,他们往往迫于生计必须靠演出养家。为了“打好这份工”,常常私下苦练技艺且自担后果。
早年梁朝伟表演用牙齿拉车
无替身版的五马分尸、吃饭镜头连拍27遍,压榨式的工作状态让明星们收起了光环和傲气。
以德配位的良性环境使得明星们韧劲更足更长青,即便时隔多年重回视野,留存的气度和底蕴也能迅速抓住眼球。
最近伊能静直播,不仅能对荣格心理学理论侃侃而谈,就连直播主题“一个人的房间”都来自女作家伍尔芙的作品。
让很多网友表示,现在才理解她的星路为什么能走这么远,果然能走到现在都是有实力和才华的人。
02
“爸妈严选”
更多是被动接受的结果?
不过仔细观察会发现,“爸妈严选”看似是时间作用下审美眼光超前的佐证,实则背后是市场运作下的结果。
不是说“爸妈严选”的质量不够好,而是本身在当时的环境下,大家的可选择性并不多。
我们现在讨论的“爸妈严选”,大部分在八九十年代出道或达到事业顶峰期。
当时的流量相互捆绑、炒作现象其实已经出现了,“四大天王”就是这种运作模式下的产物。
表面上看,他们有着泾渭分明的性格标签,刘德华是“大众情人”,张学友是“歌神”,黎明是“淡颜男神”,全方位狙击着大众审美。
实际在很多场合带有四人标签的疯狂营销,几乎屠榜了所有的杂志、报纸和电视节目,每年的明星选举盛况不亚于现在的微博热搜榜,和审美茧房的状况很像。
一方面这样的审美固式经过长久证明,大众情人系、男友系等标签普遍更受欢迎,结果也大概率不会出错。
相比于短视频时代,当时的明星挖掘和制作成本太高了,导致市场不敢轻易冒险,打破审美圈层盲目输送一个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接受和喜爱的新类型。
“造星”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市场先行一步规避掉了“非严选审美”的明星类型大量出现,造成了大家的心理错位,误认为当时的明星们的质量和风格就是如此高度整齐划一的。
到后期就有很多声音表示,“四大天王”是包装出来的。比如郭富城被传因广告中的泼水画面,让电视台的热线被少女们打爆,从而签约出了《对你爱不完》的专辑。有网友分析这一系列的操作全是包装的结果。
并且表示“天王”title神格化了四人
虽然至今看“四大天王”的颜值、业务依旧能打,但未加干涉的娱乐氛围下会诞生什么样的景观,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电视的兴起让娱乐信息快速流通,真正意义上的古典、高级开始褪去,市场需要更加亲切的形象出现。
在早期电视/综艺节目的喷涌阶段,这种面善、合眼缘,“看起来没有心机”的设定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草根”人设的流行,使得电视剧的女主们也几乎都是“平凡女生”形象。
之前盘点电视剧“女二角色”的时候就发现,走红的清一色都是第一眼就悦目、讨喜的形象。
大家开始一味模仿成功案例,普遍包装出“草根”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多是“无所畏惧勇闯娱圈”的人格。
可以说本质上和现在大众感受到的审美趋同别无二致,只不过当时的爸妈没有“见到更好的”,而经过这些年的规训消磨,原本很多严选们身上存在的特质在主流环境下已不再受宠。
03
为什么“爸妈严选”重新流行?
从费翔的走红到一连串的“爸妈严选”们重回视野,不可否认他们对我们的审美认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
这也是他们重归,我们能快速理解并认可他们的原因。
这段采访迅速传播开来,在颜值基础上为他增色不少
只不过从目前的审美流向来看,很难重塑往日相对辉煌的光景。
正如叔前不久写青霞系美人提到的那样,我们欣赏的美感,和更易被借鉴、传播和宠爱的主流在某些程度上不甚相融,这也让我们求而不得的怀念更具分量。
韩炳哲在《美的救赎》里指出,这种追求点赞的“平滑审美”是感官一瞬间的愉悦,它给我们提供了浅显、流于表面的快感,让我们放下戒备,享受即刻的安心与舒适。
但也消除了艺术最重要的批判性和否定性,消解了深度思考的可能。
对当下审美逐步浅薄化的无力感,强化出了对过往时代审美的怀念,“远香近臭”的普遍心理也让大家对以前审美的好感度又加深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