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葭,归家。”
谁也没想到,今夏最火爆的小短剧,会是《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由网生内容扩写,两位90后up主全揽出镜、制作的三集小短剧,一经上线,就广受关注与好评。截至目前,《逃出大英博物馆》在抖音已收获3亿+播放,分集均突破600万次点赞。其在社交平台上的讨论也热度不斐,关于主角名“永安”、以“盏”作量词等编排细节的挖掘,让观众们再次投身于“放大镜”式复盘,剧集余温不断。
“微”而不弱,“短”而不浅,《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红,既是一次风口上的起舞,也是一场时机与选题的大胆博弈。它的沸腾之下,究竟潜藏着什么样的市场风向与趋势隐喻?
网友攒局,乘“风”而上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好久。”在这个暑热未退的秋初,无数人被一盏小玉壶的回家故事感动得潸然泪下。
小体量,无平台主导,微短剧,种种buff,决定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故事并不复杂。
它讲述了一盏馆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夏天妹妹饰)化人形后出逃,遇见了华人记者张永安(煎饼果仔饰),并在其帮助下回国,完成了众文物所嘱托使命的故事。
而追溯《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缘起,其实只是一句网友留言。
今年年初,一位网友提出了“文物拟人化”的剧本创意:“拍一部动画片!让各个文物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历经磨难回到中国。”在长长的评论之下,up主煎饼果仔坚定地敲下了简短两字——“等我”。
就这样,一个本该淹没于互联网的青涩脑洞,历时六月后被打磨成型,最终《逃出大英博物馆》在8月29日上线首次预告,9月5日正式收官,成功俘获了大批观众。
巧合的是,剧集的上线时机也为热度续上了一把舆论火。在它的更新周期里,大英博物馆失窃案开始在社交媒体发酵,#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在微博热搜榜上高悬不下,自此拉开了一场关于剧集本身和“文物归国”事件的热议。
影视选题与舆论话题的不期而遇,织就了一条无法复制的出圈路径。而随热闹相裹挟而来的,还有争议:有人赞叹主创团队敢于将脑洞变现,试错出新,也有人将爆火原因归咎于天时地利,“只因恰好站对了风口”。
顺势还是真本领,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这样一部作品?不同角度或给出不同的答案。
“游”出行业,创作拓维
首先,就行业而言,《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圈意义不言而喻。它强调了微短剧“选题大于制作”的创作特征,并且让人看到了网生内容切中情绪价值后的蓬勃力量——这一次,头部不敌民选,微短剧市场终于再度迎来非平台主导的自发创作者的强势入局。
为什么《逃出》爆火几近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为什么观众会给出如此热情的市场反馈?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需先了解微短剧的发展现况。
此时,距离快手小短剧大量面世,已过去将近四年。无论是贯穿各大行业会议的“微短剧”论坛,还是小红书上点赞收藏量可观的“教你如何写短剧”热帖,都在向外界传达这样一则讯息——微短剧市场,一片生机勃勃的蓝海。
事实果真如此么?
数据显示,2022年微短剧全年备案数量从2021年的398部上升至2800部,而仅仅是2023年1-7月,已备案网络微短剧就达到了1299部,发展势头迅猛。
随着行业拨云见日,制作团队渐成规模,微短剧正在迎来最好的时刻,这是数字折射出的蓬勃潜力。但与此同时,行业扩张也悄然改变着观众的评判标准,在爽感之外,内容品质、影像美学、创新话题等均被纳入考量范围,出圈愈发艰难,流量变现更是不易。
与长叙事不同,像是天然拥有“升温快,去势也快”的传播壁垒,短剧的火爆长时间停留在“蓝海企划”中。尽管在下沉市场盈利数额不容小觑,但就影响力而言,真正形成大声量、大传播的作品仍然屈指可数。
以至于在《逃出大英博物馆》面世以前,2023年短剧市场中真正留下姓名的,似乎就只有《二十九》和《招惹》两部,甚至不及当初《长公主在上》破圈势头勇猛。
究其原因,那就是本应以“起步轻,入局易”为显著优势的微短剧市场,在渡过野蛮生长期后,并未真正回归全民参与的内容生态逻辑。此前的市场格局,更像是长视频翻版的“二八定律”,是头部公司集约化发展的结果。
德塔文发布的剧集白皮书中,曾总结了近年微短剧的题材分布,都市爱情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品类。
当节奏快,剧情爽成为微短剧市场较为普遍的设置,它一方面能够凭借猎奇剧情俘获流量,另一方面,它也会因为低门槛、成型快、易于复制而被下一波迭代快消品飞速取代,难以留存观众的青睐。
(图源:德塔文影视观察)
头部公司们深谙碎片化消费的特征,在不同话题领域测试着观众们的灵敏度,只不过无论奇幻、喜剧还是悬疑,都由“爱情”这张安全牌作为保底。
此时,百无禁忌的自由创作博主们,就在低成本试错的博弈中,飞速成长起来了。《逃出大英博物馆》就是这一趋势最有力的呼号。
正如创作者煎饼果仔所说,“这次创作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或许当微短剧选题可以“乘兴而起”,多倾听大众的声音,不那么按部就班地紧握保守牌,情感的触手才能延伸向更广远的人群。这是《逃出大英博物馆》带给行业的思考与启迪。
真诚才是必杀技
回归剧集本身,《逃出大英博物馆》承担的热度与品质是否适配,是戏外观众热议的话题。
不够成熟的拍摄技巧,MV式质感画风,以及用后期配音代替同期声的处理方式,无一不显示着这是一部尚存瑕疵的短剧。但当观众了解完幕后故事,站在创作团队的视角去审视这部作品时,这些纰漏就开始变得无可厚非。
“我们全程在英国就是两个人加两个助理,现在回看我们既激动又不敢相信,我们居然真的完成了!”博主夏天妹妹曾留下如此评论,揭露出内容创作的“秘辛”。
断更三月,拒接商单,up主们带着助理远赴重洋,凭着四人小作坊实地考察,推敲剧本,完成拍摄和后期。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是简陋,是不易,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真诚。
这样的细节反映在一环扣一环的伏笔之中。
小玉壶之所以以灰扑扑的扮相出场,是因为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在陈展时挤在一起,没有名字,也不常被修缮清理;之所以不断强调以“盏”做量词,是为了用汉字里的独特表达与英文区别开来;而男主角名为“永安”,也是借北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寄托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对于《逃出大英博物馆》而言,文本立意远远大于作品本身的影视价值,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要拿它与成熟行业体系产品对标,否认创新题材带来的红利,也有些不合时宜,毕竟体量轻,故事薄并不妨碍它形成大声量传播。
剧集收官后,#当大英博物馆拟人化#的词条火热接棒,继续在短视频风口发挥长尾效应。
“国宝出逃”系列不仅衍生出了素人变装、翻拍,甚至迎来了明星加盟。包括各大媒体借剧集展开“国宝回家”的沉痛呼吁,让其在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同时,加码了一层现实意义。“四两拨千斤”式的影像追忆,也注定让《逃出》成为值得称赞和认可的情感载体……
热势至今仍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