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依然怀念李小龙?
2023-07-20 16:33:38   来源:   

7月20日是李小龙祭日的50周年,作为一代功夫巨星,他的人生几乎与传奇画上了等号,绽放的太过绚烂、离开的又太过匆忙,正如流星划过的人生;对比成龙和李连杰等后辈,李小龙的意义不仅

7月20日是李小龙祭日的50周年,作为一代功夫巨星,他的人生几乎与传奇画上了等号,绽放的太过绚烂、离开的又太过匆忙,正如流星划过的人生;对比成龙和李连杰等后辈,李小龙的意义不仅在于影视的传播和功夫片的革新,他本身所展现出的文化价值同样是十分丰富的。

我们通过对罗维、成龙和洪金宝的采访可以判断,李小龙是带着一股狠劲进入电影行业的,至于这股很近为何会伴随李小龙的一生,其实我们可以从他的早年经历进行追忆。

李小龙生长于40年代的香港,当时香港正处于乱世洪流之中,城市的危机和生活的不安定充斥着李小龙的成长历程。但比起童年时便受苦的孩子,李小龙的童年境遇还算优渥。父母的国际视野加上同影视圈的关联,也让李小龙获得了多次成为童星的机会。

二战后,香港粤语电影的崛起,粤剧在电影中获得了二次翻新的机会,其中李小龙的父亲粤剧名角李海泉便顺势而为,带上自己的儿子,开启一段父子联动的荧幕生涯。

这是李小龙第一次接触电影,电影给这位孩子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加上当时需要大量孩童以配角的身份辅助影片,李小龙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细路祥》中担任电影主演,反映香港社会百态和市民生活现状,引起了当年的巨大反映,直到这部电影1999年被陈果导演翻拍。

早年荧幕时光

后来,很多李小龙粉丝为了寻找偶像的踪迹,也尝试翻阅四五十年代的老电影,查阅李小龙在电影中的各种表现,以寻得功夫巨星得以形成的早年原因。但我们除了看到模糊的画面和泛黄的胶片之外,偶像的身影也淹没在了众人当中。我们对于李小龙的记忆感知也随着粤语残片的衰落而落幕,留下的只有对旧时光的怀念。

少年的热血在荧幕之外却挥洒自如,离开荧幕的李小龙迎来了他少年的叛逆阶段。关于力量和功夫的追求在少年时代深埋他的血液中。

一上初中李小龙便开始以武会友,比起同龄人,李小龙的身材是矮小的,但是盛在他年轻、不服输、有狠劲儿,对于功夫的痴迷也让李小龙一度荒废了原本的学业,以身体为武器、以爆发力为武器,随着身体的快速成长,李小龙的武力值在迅速提升。

李小龙在赴美之前,也参与大大小小街头数十场,不能说未尝败绩、可以说气贯长虹。而李小龙校外校内对于武术的痴迷,一度让他成为一批脱缰的野马。包括在校内拳击比赛中夺魁,他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但是如何消化能量的火焰,也一度让李小龙头大。

随着二战后香港社会的发展、法制的健全,警察对于私斗惩罚力度的加重,成年的李小龙渐渐懂得了自我的价值和定位。如果把香港这座城市比作一个现代江湖的话,盗亦有道的理念在此时已经根植于他心中。

不欺凌、不逞凶,只秉持正义之道,做一名真正的侠客,侠客精神的灌注让这位少年懂得了不仅懂得了释放,还懂得了控制。松弛有道,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当然我们多少也会设想,一个年轻人如何去面对自己蓬勃汹涌的生命。此时他的人生则在际遇上迎来了新的转机。

武术宗师的养成

1959年,李小龙赴美寻求新的人生;在香港电影和武术的二重奏激发了他继续人生职业的决心;毕竟在粤语残片主导的年代,功夫片并没有在香港大行其道,除了关德兴的《黄飞鸿》之外,李小龙并未在功夫影像中获得太多的满足。而李小龙赴美,一方面是去求学,另一方面则以西方的理念来去印证自己的东方功夫哲学。

其实比起中国传统武术,李小龙对于武术的理解是呈进化样态的,一开始对于武生和粤剧的探究;而后在对于西方拳术的钻研,到了美国之后,李小龙开始尝试思考武术所能够发挥的极限,庆幸的是,在美国他遇到了一代宗师叶问。

在系列电影《叶问》中,甄子丹已经很好诠释了咏春拳的精髓,作为中国南拳的标志性拳术,咏春讲究中线理论和攻守一体。而狠辣的进攻方式和万变不离其宗的应战原则也符合李小龙之于武术的期许,在对原有武术的拆解中,李小龙更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究竟是以快打快,还是以慢打快还是一击必杀,也在李小龙的脑海中判断。当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果把力量集中于一点爆发,且让身体获得最大的释放动能,是否也意味着完成了功夫最终的精髓呢?

而咏春的寸劲成为了李小龙借力的基础,在配上西方现代拳击的迷踪脚步,劲力随着身体的捉摸不定,如鬼魅一般环绕敌人四周。一旦对手放松警惕,截拳道的能量便全力贯穿而出,构成了击败敌人最核心的杀招。

在对咏春的借鉴和取舍过程中,李小龙一定程度上抛弃了防守这一被动原则,以攻代守、直击要害算是严惩了功夫杀人技这一理念。

如果我们在回看截拳道这一门武术之时,我们足以发现其对传统武术的叛逆和革新,而套路的极简化、对速度和力量追求的极致化,构成了截拳道的武术精神。

截拳道的存辉煌也正如李小龙短暂人生的延续,让李小龙的武术哲学得以传承不息。

在当下对李小龙以及截拳道的IP拆解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仿造的形象,包括《铁拳》中的马歇尔洛、《街霸》中的飞龙还有《火影忍者》中的凯老师和小李等,多少传承了李小龙的精神遗产,让他和截拳道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继续在全世界发光发热。

当然截拳道不仅仅是一个武术理念,在实战中截拳道也在不断进化和革新,包括在李小龙于美国唐人街开办的振藩国术馆,一扫早前武术学问的复杂和陈旧,以极简的实战风格刷新了当时的唐人街国术馆风貌。

包括在武术的传授方式上以瞬间的精神力为引导核心,在技巧上则以无常为基本原则,当然这一切根基源自于李小龙对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领悟力和创造力。

在之前的采访中,李小龙在采访中的一段话同样震惊世界:Be Water,My Friend,如水一样。《道德经》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天下而不争。水为天下至柔、水却无坚不摧。如果把身体的力量像水一样发散,便能获得战无不胜的能量。

李小龙确为一个武痴,开设武馆后在美国收徒众多,李小龙和他的门人把东方的哲学理念灌注到现代的城市生活,灌注到生活一言一行,尤其在垮掉派兴盛的60年代,李小龙所蕴藏的东方神秘力量也感染着万千美国民众,那个具有东方面孔的年轻人正身体力行,让“道”的力量在这片新大陆传播。

可谓武以载道,早期的那个热血少年已经不见,一位享誉中外的武术宗师在美国诞生。

重塑功夫片辉煌

其实李小龙会香港多少印证着他对电影的执念。在1971年返港拍摄第一部电影之前,李小龙的名声早已经响彻压轴。

他投身电影界,一方面是为了完成童年无法延续的遗憾,另一方面为了迎接功夫片蓬勃发展的机遇。这位美籍华人返港再就业,多少还有一点私心,那就是让自己的武术理念以电影的方式长久留存。

当然实现银幕价值之初,李小龙不可避免触动了埋藏许久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年少时关于对英雄的期许,也渴望在片场尽情释放。

在嘉禾公司,李小龙是有绝对话语权的,比起罗列、狄龙、姜大卫一众邵氏影星,李小龙几乎打造了一个只属于他个人的电影英雄主义王国,他便是这个王国中唯一的王。

无论是《唐山大兄》还是《龙争虎斗》,个人的光环实在太耀眼了,而与他形成对手戏的配角,多少臣服在李小龙的英雄能量之下。

为了表现他个人的倔强和不服输,在表演中李小龙尽可能让他的招式、喊叫和装束化作一众特殊的logo式的文化符号。

此外双节棍、李三脚、鬼冢虎、黄色运动套装等皆与李小龙一起,成为了70年代重要文化符号。或许我们看李小龙电影,还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特征,那便是欧美人在荧幕上的批量存在。

当然为了让电影获得广泛的价值输出,欧美角色的存在更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观众观影的隔阂感,这是嘉禾公司极为巧妙的一招,也让李小龙电影的海外扩散有了国别和种族层面的认同感。

其实在李小龙电影中配备了大量厉害的反派,比如著名武指韩英杰、大明星石坚、空手道高手查克·诺里斯等,他们与李小龙的打斗构成了电影极为重要的看点。

但是在个人情怀极度强大的个人IP之下,李小龙的存在构成了电影的最核心的部分,甚至淹没了电影中李小龙饰演的角色,我们忘记了李小龙饰演的每一个人,但是却记住了李小龙本身。

同样,为了打破现实和电影的距离,李小龙对于打斗表演的投入、对于动作设计的痴迷,让他在剧组不得不放慢自己的出招动作,足以让摄像机捕捉到他打击的瞬间。

同李小龙表演对手戏的明星们在回顾嘉禾的黄金岁月时,多少感叹李小龙之于生涯的影响。如今看来,像是梦一场。

生命的绝唱

对于自我生命的全力贯注,并非是真正天之道。现代社会中人类对于长生的渴求、对于生命的珍惜,反衬出李小龙的生命独特且炸裂。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李小龙损有余是十分彻底,毕竟他创立了全新的东方武术哲学,但是他却没有补不足,他用生命的所有能量去完成他一生可以实现的愿望。

李小龙是懂东方哲学的,他更懂东方侠客的生命观:释放人生最灿烂的年华,然后壮烈死去。当然在50年前的夏天,他“以身试法”,开启了秘术“八门遁甲”和“表里莲华”,让自己的生命定格在那最灿烂的那一刻。

33岁对于许多人显得太年轻,对于少年英雄来说又显得太老老成。我们无法想象李小龙老去之后的模样,或许这也是他自己不愿去想的。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先生死在丁佩的家中,一代传奇就此落幕。或许总有一种人,他们正如天边的云彩、暗夜的流星,或者一个浪荡天涯的嬉皮士所歌颂的那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无冕之王“乌鸦哥”张耀扬60岁银幕回顾
下一篇:熟人综艺深度解析: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 . 68364. 12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