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传说》利用AI技术重现27岁“AI成龙”饰演西汉将军。图为《传说》海报。

2023年,央视频AI频道推出的《中国神话》可谓全流程AI制作的成熟实践。图为《中国神话》海报。
2016至2025年,人工智能在影视产业完成了从“概念验证工具”到“全链条协同主体”的蜕变。这十年间,从首部AI编剧科幻短片《Sunspring》的青涩尝试,到《中国神话》全流程AI制作的成熟实践;从Deepfake技术初现锋芒,到“AI成龙”在《传说》中担纲主演,AI已深度渗透剧本创作、素材制备、剪辑营销等核心环节,推动产业生产逻辑与价值链条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既带来了效率革命与创意突破,也伴随着版权伦理争议与产业结构性矛盾,勾勒出技术赋能时代影视产业的复杂图景。
全链条渗透:AI重塑影视生产的十年跃迁
AI在剧本创作领域的进化堪称跨越式发展。
2016年,AI编剧尚停留在算法拼接既有套路的阶段,如《Sunspring》依赖单模型生成短文本,叙事碎片化且逻辑松散。2023年,央视频AI频道推出的《中国神话》实现突破,智谱AI、文心一言参与编剧,承担文本生成与主题提炼核心工作,AI创作占比大幅提升,美术、分镜等环节也实现AI化。2024年,汉语电影内容AI辅助创作平台的发布,标志着AI在长文本叙事上的突破——该平台涵盖剧本生成、打磨、评估系统,将剧本创作与筛选时间压缩近半,显著缩短影片制作周期。到2025年,多Agent系统已覆盖剧本全链条,不仅解决了长文本叙事瓶颈,更开始向短剧、XR电影等领域延伸,为内容创新注入新动能。
影视素材制备领域,AI推动虚拟化浪潮持续升级。
AI堪景从基础模拟升级为实时数据化决策系统,通过三维建模与地理信息系统精准模拟拍摄场景,省去主创实地考察成本。数字演员技术更是突破性进展,通过分析演员影像数据生成3D头像,融合真人表演的动作捕捉,创造出高度逼真的虚拟角色。2024年,《传说》利用该技术重现27岁“AI成龙”饰演西汉将军;好莱坞《此心安处》则通过生成式AI实现汤姆·汉克斯跨越60年的年龄实时变换,无需传统CGI漫长后期。如今,数字演员已具备主演级表现力,与VR/MR技术融合后,更能实现虚拟与现实演员同台,极大拓展创作边界。
AI剪辑完成了从素材整理到情感化创作的跨越。新一代工具集成情感识别与自动组镜功能,能基于影片情感基调与叙事节奏选镜,剪辑相似度逼近人类水平。2025年Adobe Premiere Pro AI版的“情感剪辑算法”,通过分析音频情绪与画面表情自动组合戏剧张力镜头,测试显示其初剪与资深剪辑师作品相似度达79%,完成速度却提升8倍。MagicLight.ai则实现智能分镜与精细化镜头控制,适配1-30分钟故事短片及长时长的课程讲解。这种高效低成本模式,让微成本影视工业化成为可能:《潜入梦海》在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亮相,以5000元成本、一周周期呈现大巴车爆炸等大片级视效,印证了AI对创作门槛的降低。目前,Premiere、剪映等主流软件均嵌入AI功能,自动字幕、一键风格化等工具进一步普惠专业剪辑技术。
宣传营销领域,AI彻底重构了传统模式。
2025年PixVerse 4.5版本实现5秒生成高清视频,解决了出海广告商的痛点——面对TikTok等平台热点的短生命周期,品牌方可批量生成上百条素材“广撒网“试错,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国内首个影视宣发智能体“小熠AI”更显神通:依托大语言模型日产百篇优质文稿,较传统一两天/篇的效率提升百倍;通过爬取全网数据实时监测热点,《哪吒之魔童闹海》宣发团队曾借此实现数百万“想看”人数的预热效果。这种“海量试错+精准投放”的模式,重塑了影视营销的速度与广度。
此外,AI在自动生成作品、配音模拟、数据管理、后期修复、市场反馈等环节均有突破性应用。
2022年ChatGPT参与“编导”《安全地带》,生成了剧本、分镜表及灯光建议;2024年《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99%镜头由AI生成,两个月完成制作。配音方面,爱奇艺“奇声系统”提升效率6倍,瑞典电影《观看天空》用AI实现演员唇形与英语配音毫秒级同步。工作数据管理上,腾讯制片系统的剧本拆解、云尚制片的资产管理,通过智能化减少资源浪费与沟通成本。后期修复领域,火山引擎“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用AI处理《卖身契》色偏与模糊问题,“宙影”AI引擎批量修复20万小时版权库,使单部老片商业价值提升5-10倍。市场反馈层面,华数云科智能排片系统整合多源数据优化排片,DeepSeek成功预测2025年春节档票房排序,准确率远超传统经验判断。
辩证之思:效率革新与深层挑战的博弈
AI对影视产业的赋能首先体现在效率革命。虚拟演员、智能配音等技术大幅压缩成本与周期,PixVerse、MagicLight.ai等工具降低创作门槛,让中小团队甚至个人能参与高质量内容生产,推动产业向轻资产化转型。创意拓展上,AI突破了物理与时间限制,展示了AI作为“创意伙伴”的潜力——快速生成草稿,提供多元方案,加速创意验证。数据驱动决策是AI的另一核心价值。华数云科排片系统、DeepSeek票房预测模型整合历史数据、用户行为与社交舆情,提升决策精准度。
然而,技术狂飙背后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
AI本质是模式识别与重组,过度依赖易导致作品趋同。PixVerse批量生成的宣传片、AI编剧平台产出的剧本,若缺乏人工干预,常陷入套路化。《传说》中“AI成龙”的演绎被质疑缺乏情绪深度,印证了AI对复杂人性与微妙情感表达的局限——其作品难有源于人类生命体验的原创灵魂与批判性思考。
更关键的是,当AI深度介入编剧、分镜等环节,人类艺术家的核心贡献难以厘清,削弱了作者性与艺术主导权,这使得版权与伦理困境更显复杂。
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争议重重,是归技术开发者、使用者、训练数据版权方,还是AI系统本身?《传说》中“AI成龙”涉及肖像权与表演权复用,《观看天空》AI改唇形涉及改编权争议,《安全地带》ChatGPT参与编导挑战“作者为自然人”的版权法原则,现有法律框架难以应对。至于伦理,Deepfake技术既让已故演员“重现”银幕,也可能被用于伪造虚假信息;训练数据中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与潜藏偏见,会引发隐私泄露与市场歧视。
就业生态与技能转型也受到冲击。AI在剪辑、配音等流程化岗位的高效应用,可能减少传统岗位需求,同时催生对兼具艺术素养与AI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传统影视教育与从业者技能结构面临转型压力。
产业内部更酝酿结构性矛盾。AI推动制片环节向数字化、虚拟化、轻资产化转型——AI堪景、虚拟演员、虚拟拍摄减少了对实体场景、大型设备与密集人力的依赖;而影视文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实体化、重资产化,需巨额投入打造沉浸式实景。这种矛盾导致影视基地的文旅衍生发展也陷入困境,使用率下降,前期投入难以收回,以实体场景为核心的影视文旅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难题。
十年变革证明,AI对影视产业的重塑是一场“效率与温度”的平衡术。当技术持续突破创作边界时,唯有坚守“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路径,在拥抱降本增效与创意延展的同时,健全法规、明确伦理、平衡生态,才能让影视产业在智能化浪潮中,既实现效率飞跃,又守护艺术的灵魂与多样性。这既是过去十年的经验,更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