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的魅力在于打破边界、汇聚力量
2025-10-20 18:51:31   来源:中国综艺网   

 网络文艺依托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以打破边界的姿态重塑文艺生态。其核心特征是数字化创作与网络化传播,展现出互动性、平民化、快速迭代等鲜明特质。在技术融合深化、全球传播加

  网络文艺依托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以打破边界的姿态重塑文艺生态。其核心特征是数字化创作与网络化传播,展现出互动性、平民化、快速迭代等鲜明特质。在技术融合深化、全球传播加速的趋势下,网络文艺正以多元形态激发文化创造力。2024年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首次将网络文艺作为独立门类纳入评奖,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微短剧、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网络综艺等。网络文艺代表着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显示着其蓬勃活力,它的魅力在于不断打破边界,创造更丰富的文艺形态业态。

  技术破壁,重构文艺生产范式

  AI、VR、元宇宙等技术深度介入创作,推动艺术与科技从“工具适配”转向“灵魂共振”。2025年湖南文联、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的“新境界——文艺与科技”第二届网络文艺短视频展播中,参展者用AI软件生成融合传统神话与人生哲学的短视频《白蛇序章》,通过“AI绘画+地域文化”的创新,让千年神话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网络播放量三天突破6000万。初音未来与高达合作的元宇宙演唱会,观众佩戴VR设备即可360度沉浸式体验“机甲伴舞”的视觉奇观。

  在城市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亚运会与无人机表演低空数字经济结合,以科技创造热点事件,以热点引爆中国故事,用科技+艺术+运动赛事,创新赛事宣传新方式。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杭州,千机科技用无人机科技讲好亚运故事,向全世界发出诚挚的邀约。湖南浏阳天空剧场近千架无人机表演与焰火秀结合,两场表演吸引48万人次现场观众。这些案例表明,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承载人类想象力的重要载体。

  创作融合,重构文艺生产关系

  网络文艺打破“专业创作-大众接受”的单向链条,构建起“共创共享”的新型生态。在番茄小说上,空留的网文《惜花芷》,通过聚焦女性成长创业、逆境重生等社会议题引发深度讨论,在与受众的良性互动中进行创作和影视化改编,在东南亚市场爆火,改编影视剧冲上优酷热搜和文娱榜单第一,用户互动数据直接反哺创作方向,形成“问题意识—故事生成—价值传播”的闭环。短视频领域,湖南古丈县的“乡村守艺人”彭南科等草根创作者将非遗保护与文艺表演结合,单条非遗保护短视频播放量超1亿,抖音、快手账号关注人数超1000万,得到多家主流媒体力挺。B站《黑神话:悟空》游戏实机演示视频发布后,弹幕互动量突破100万条,玩家自发制作的二创内容形成“云共创”热潮,倒逼游戏公司调整剧情设计。这种“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循环,使文艺创作从“作者中心”转向“用户协同”。

  形态创新,催生跨界网络文艺新形态

  数字技术消解传统艺术门类壁垒,催生出融合性艺术形态。网络剧《开端》首创“无限流+悬疑”叙事,在腾讯视频播放量超30亿,其“时间循环”设定被改编为剧本杀、有声书等衍生形态,形成跨媒介IP矩阵。微短剧《二十九》将3分钟单集的快节奏与女性成长主题结合,在抖音斩获50亿播放量,成功破圈登陆湖南卫视黄金档。传统艺术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故宫博物院推出的AR文物修复体验,用户通过手机扫描青铜器残片,即可见证“数字修复师”还原饕餮纹的全过程,日均体验量超1万人次。短视频《千年石刻“活”了?浯溪碑林的“数字重生”》聚焦文化与科技融合,探秘浯溪碑林的数字化保护之路,团队从八个方位为每块石碑采集上百张图像,经20多个步骤、24小时渲染等技术处理,让千年石刻在数字世界“重生”。这一实践背后,是湖南加速构建文化科技融合,以科技催生文化艺术新范式促进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海外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

  网络文艺作为数字时代的产物,已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投放的海外短剧应用达237款,同比增长近四倍,全球累计下载量突破2.7亿次。凭借“快节奏、强情节、低门槛”的特性,微短剧在北美、东南亚、中东等地迅速扩张。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收入达95.0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1%,领跑全球游戏市场的增量赛道。而近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开幕式上,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2025)》显示,当前,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地区读者总量占全球80%,市场份额超50%。北美地区约占30%,欧洲、拉美等地正成为新的增长点。

  价值引领,凝聚精神力量

  网络文艺在破界融合中传递主流价值。获得第36届银河奖的科幻网文《故障乌托邦》,以赛博朋克世界观探讨AI伦理与人性救赎,其“意识上传”的设定引发科技伦理大讨论,被《人民日报》评价为“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叩击灵魂”。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通过闽宁协作的真实故事,展示减贫事业“中国模式”的温暖与坚守,在YouTube收获超500万次观看,海外观众留言称“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奇迹”。

  青年创作者成为价值传播主力军。西安非遗创意团队、济南济阳鼓子秧歌队等00后团队制作的非遗传承短视频《这,就是非遗》等系列,将山东济阳鼓子秧歌、青铜器工艺、苗族银饰锻造、泉州提线木偶等传统技艺与电子音乐、赛博朋克视觉结合,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带动相关非遗店铺销量增长300%。这种“古法新生”的创作理念,让传统文化在Z世代中实现“破圈传承”。

  从浯溪碑林的数字重生到元宇宙演唱会的全球狂欢,从草根创作者的崛起到高雅文化的网络推广,网络文艺以打破边界的创新姿态,重塑着文艺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模式。当AI算法与人文关怀共舞,当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交织,网络文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汇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既是技术迭代的产物,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它让我们坚信,文艺的可能性,永远比想象中更辽阔。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挤爆西岸的潮流大事件!人均嗨玩4小时,FISE现场直击极限大咖的超燃瞬间
下一篇:在短视频里看见文化传承 激活年轻表达

. . 73081. 12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