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微短剧创作需兼得“快感”与“慢味”
2025-04-17 11:21:58   来源:中国综艺网   

统计显示,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 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 4%;微短剧也由此已超越网络文学、网约车和网络音频等多类基础数字服务,成为数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短剧指单集时长在

统计显示,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微短剧也由此已超越网络文学、网约车和网络音频等多类基础数字服务,成为数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短剧指单集时长在几十秒至几分钟、在短视频平台播放的叙事性视频,以“三秒吸睛,五秒爆点,十秒反转”为特征,适应当前信息接受与传播的快节奏。但极端“追速”可能导致错乱、失真等问题,微短剧并非越快越好,而是要在“快感”本色与“慢味”沉淀中保持平衡。

  微短剧叙事需要保持“快感”

  微短剧之所以让观众感到“上头”,就在于其快感叙事机制的融入。环环相扣的叙事逻辑与快节奏的情节进展,再加上强戏剧性要素的融入,使得微短剧能迅速捕捉观众的兴趣点。

  “快感”来源于对生死、时空、古今等现实概念的置换或颠覆。《重生命运的扭转》《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等重生系列微短剧,开篇就呈现主人公的“重生”瞬间,主人公的重生或是在原定的故事背景中发生,或是穿梭到另一时空中延续生命,而后再以倒叙、插叙讲述主人公的过往经历。重生后的主人公能够预知未来,并提前采取防御措施,在拯救自己的同时,也改变了原定的宿命;而“穿越”“穿书”的设定,使得时空与古今界限在虚拟世界中被打破,建构了跨时空而又消解线性时间的艺术世界。《和暗恋对象先婚后爱了》《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则以“闪婚”要素串联全剧,先婚后爱的叙事逻辑充满了快感,能够使观众产生代入感。

  “快感叙事”将快节奏与情感调动策略相融合,以叙述视角、人称及节奏的变化激发审美情感,如《坠入春夜》以女主复仇为主线,在线性紧凑中插入反转,带给观众强烈的冲击。而制作精良的微短剧能够兼顾“快感叙事”和“严密逻辑”,体现出微短剧与文艺创作传统的契合。这里所说的与传统的契合,是指对于经典作品叙事策略的借鉴与融合,即故事发展以某个要素推进,使整个情节环环相扣,最终指向总主题。如《雷雨》的叙事逻辑以“发现”推进:周朴园发现了鲁妈真实身份,30年前的往事也随之复现;鲁妈发现了周萍和四凤的情感纠葛,铺垫“雷雨”的爆发。矛盾冲突的制造及线性故事的递进揭示了封建家庭对本性与情感的泯灭。不少微短剧创作正是以此为叙事策略,以快感叙事增强观众的情感波动,再加上逻辑性的故事递进,在“快”的同时又赋予作品立体性的表达,如《不负春和景宁》的情节发展也以“发现”串联:女主云绾宁被禁足后,男主墨晔逐渐发现她的身份和性格的不一般;德妃发现云绾宁当年被陷害的真相;圆宝的真实身份被发现。所有的故事被串联在一起,以跌宕起伏的情节解开悬念,展现真情温馨。

  微短剧创作需要沉淀“慢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越是平凡的作品,越能给人以触动:《人世间》《父母爱情》《幸福到万家》《风吹半夏》等文艺作品聚焦小人物的故事,以个体的日常经历串联生活,主人公的勤奋、坚韧、顽强打动人心。在这些质朴平凡的作品中,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交织,更有温暖动人的生活感知,观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也能在现实体验中升华主体感受,获得来自平凡世界的力量。

  作为当代文艺新类型的微短剧,同样应主动融入生活,以平凡描绘勾勒时代变迁及观念转型,以精神凝聚、现实复归形成“慢味”。如《醒狮》基于“个人-时代”坐标建构故事,用平凡人的眼光、语言、技巧、形象表达人生态度;《重回永乐大典》以慢镜头讲述历史故事,将细节刻画寓于慢节奏讲述之中,使微短剧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从微观来看,微短剧的慢味来自对日常生活的感知与反映。现实生活被搬上了屏幕,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或共情,慢下来的微短剧能够成为承载情绪的载体。从宏观而言,微短剧的慢味为文化传播建立了新路径,让我们创造诗意现实,获得精神享受,将文化的韵味与慢感注入日常生活。

  在“快”与“慢”之间保持平衡

  如何在快节奏时代中保持文艺之魅力?“中和”“平衡”等传统美学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物我融合”等强调创新与沉淀的融合。在微短剧的探索式创作、爆发式传播的推动下,许多现象级的微短剧得以呈现,在人物设定、叙事节奏及审美风格等方面体现“快”与“慢”的平衡。如《家里家外》“辣妹子”与“耙耳朵”的人物组合,《招惹》《执笔》在快节奏中潜藏慢情感,《逃出大英博物馆》兼具活泼与深意的审美风格……这些网感强、沉淀深的作品充分体现出网络微短剧“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的特征。

  微短剧应留得住流量,守得住质量,经得起考量。流量背后的隐忧不可忽视,微短剧创作应坚守文艺本心,在保持“快感”的同时,强化现实体验及艺术呈现,即在“快”与“慢”之间保持平衡。《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将快节奏与慢讲述融合得十分巧妙:女主穿越到80年代后结婚、当后妈,剧情紧凑集中,一开始就呈现出“快感”节奏。但作品并没有“一快到底”,而是以平淡生活进行“慢”的调和,女主与丈夫之间从陌生到熟悉的情感线、与小姑子和婆婆之间的相处都是基于日常的概括与凝练。《逃出大英博物馆》以玉壶化为人为起点,展现出作者在结构及笔法上的“不凡”,既有微短剧的网感与新意,但蕴含其中的情感与理想又使得作品增加了现实底色;虽没有理想化的激昂,但饱含沉淀于日常之维的平凡感知,既能承载情感,又能引领价值。

  微短剧的“快感”叙事体现出网络文艺的传播特点,“快”的制作、叙事、传播是获得流量的策略,如泛舟而下的沿途风景,虽未能得到细细品味,但能在瞬间产生美感;微短剧的“慢”则是对文艺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是提升内容与质量的“总抓手”,如登高而上的体验,虽踏过泥泞曲折,但花香鸟语常伴。优秀的文艺作品不能脱离时代,更不能避开现实,广阔的现实生活、澎湃的时代精神、丰富的人物群像,共同构成了文艺创作的灵感与源泉。微短剧应构建美感冲击与韵味无穷的二维艺术世界,兼顾“快感”节奏与“慢味”沉淀,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与文化内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看不透套路摸不清底牌悬疑剧创作突围
下一篇:从反扒江湖到家庭叙事 现实主义破局

. . 72341. 12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