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档的空前盛景,令业界振奋于中国电影市场的高能复苏;但2024年暑期档的极端惨淡,又将这种幻想重重地拉回地面。
今年暑期档(06.01-08.31)全国电影票房累计116.4亿,比去年创纪录的206.2亿暴跌43.55%,近乎腰斩。
纵向对比,这个116.4亿的暑期档总票房,在正常年份中介于2014年(90.90亿)和2015年(124.55亿)之间。考虑到2016年及以前还未将服务费列入票房统计,说2024年暑期档的成绩“回归十年前”,绝对不算夸大——而仅有3部影片票房过5亿、13部过2亿的惨状,甚至连2014年(4部过5亿,15部过2亿)都比不上。
(下文图表来自猫眼专业版和灯塔专业版)
由于暑期档是占据全年票房最大权重的超长档期,2024年的整体票房大盘也被显著“拖累”,前八个月总票房仅为333.11亿,落后去年同期的427.54亿近百亿,基本就是差在了暑期档暴跌的份额上。而全年总票房的预期,目前看来,在乐观情况下也仅能冲击450亿,仅相当于2015或2016年的水平。
今年暑期档在放映场次和影片数量上创造新高,却遭遇如此触目惊心的大溃败,无疑给行业传递了凛冽的寒意。复盘总结,滑铁卢原因为何?这是短时周期影响还是长期危机的开端?面对不断更迭的市场需求和舆论场态势,行业应该怎样应对,避免观众“抛弃电影院”?
票房暴跌最大的因素是头部不力
和去年相比,今年暑期档失利的最大显性原因,是缺乏头部爆款的带动。
暑期档时间跨度长,又有师生群体的节假红利,向来是适于产出爆款的天时档期。但不同于去年暑期档15亿+电影高达五部、“轮流上桌吃饭”的一派繁荣,今年暑期档的超级赢家仅有32.5亿的“沈马”喜剧《抓娃娃》和13.5亿的猎奇反转悬疑电影《默杀》,6.4亿的票房季军《异形:夺命舰》放在去年暑期档,仅能排在第九名。
今年暑期档的过亿影片数量(26部)其实是超过去年(23部)的,但过亿影片中有一半处在1亿到2亿这个尴尬的区间之内,“土丘混战,缺少高峰”的格局太过明显。
要知道,爆款的意义不止于其自身的票房产出,对炒热院线的气氛同样有重要作用。想想去年暑期档在《消失的她》成为热点话题之前,六月的影市也是极为惨淡,大爆款一出,显著拉升了大众对暑期院线的关注度,然后通过类似“爆款接力”的形式,有效维持了院线电影在社会活动中的高存在感。
观众的热情就像点火,今年暑期档的情况,则是没“燃”起来,只有《默杀》《抓娃娃》《异形:夺命舰》等影片孤立地“独美”,缺乏持续出圈的话题,也没能形成接力、连成一片燎原之势,影市热度自然显冷。
诚然,影片力度供给不如去年,尤其是数部原本有可能暑期上映的巨制因不同原因“跳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今年暑期档的“基本盘”;院线之外,巴黎奥运会和爆款游戏等事件对电影的社会关注度起到一定分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
但即使单看今年暑期档院线电影的阵容也不难发现,其中原本有望起到头部作用的重量级电影不在少数,但它们的结局,却是大规模的不及预期,甚至惨败——这才是今年暑期档大盘严重缩水的核心原因。
陈旧的影片观众不吃,有新意的又不够大众
高成本动作港片《海关战线》,乌尔善操刀大漫画IP的特效大片《异人之下》,陈思诚卖力转型交出的年代悬疑巨制《解密》,徐峥的现实题材力作《逆行人生》……相信这些电影原本在立项PPT上的预期票房,都远超过它们最终实际取得的数字。
这四部都很难算是绝对的“烂片”,但或是由于内容遵循类型定式,缺乏新意;或是由于题材调性不太大众化,无法调动起大众观影热情;或是在刚上映甚至上映前就引发了决定性的负面舆论,路人缘早早被判死刑——失败的路径各不相同,但结果都是毫无出圈的正向话题度,也无能满足大众情绪价值和娱乐体验的可看性,也就缺少能说服观众买票入场的理由。
挨个简短盘点,《海关战线》的失利可以说是有迹可循,本就是去年以来港片衰微趋势的延续,但最终票房惨淡至1.29亿,和去年情况类似的《扫毒3》(2.84亿)都差了一大截,只能解释为观众对合拍港片套路的厌倦感,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又急速攀升了。
和《海关战线》同类型的暑期档失败电影,还包括已成反黑样板戏的《扫黑·决不放弃》(1.92亿)、剧本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成龙电影《传说》(不到8000万)、被观众快速放弃的疼痛青春片《沙漏》(3000万出头)。这些内容严重套路化的作品,放在市场繁荣时期多少能混到点“大锅饭”福利,票房尚不至于如此惨淡,一旦观众开始审慎甄别选择,立马就会遭到冷遇。
老套的类型难以俘获观众,主打创新的探索之作却同样大规模跌了跟头。
《解密》和《异人之下》均是大导演锐意创新、开拓类型的商业大片探索之作,但前者由于题材严肃、叙事体量较大、视觉呈现盖过类型叙事等不太“亲民”的因素而未出圈,且因导演自带的“易黑体质”遭遇“模仿外国经典电影”的不利舆情;后者则因改编未令原作粉丝满意、男凝、低质AI动画等debuff而全面扑街。
尽管两片在技术层面对电影工业探索有正面意义,但题材类型本就走不通全民路线,又未能收获令人信服的广泛好评,未成爆款不算冤枉。
除这两部大片之外,暑期档其他成本相对较低的新锐之作口碑亮点不少:豆瓣8.0的《走走停停》是国产院线片中少见的知识分子喜剧精品,豆瓣7.6的疯狂脑洞科幻动作喜剧《从21世纪安全撤离》是许多宅向影迷的最爱,豆瓣7.9的神话题材动画《落凡尘》是公认的业界良心,葛优和王俊凯主演的《刺猬》则是“东北文艺复兴”的又一力作……
但票房仅为几千万到一亿出头的它们,终究还是面对某一垂类少部分观众的“圈内限定爆款”,而非能够引发大范围社会话题、掀起接力式观影热潮的全民向商业电影,故而“好片不爆”,也合乎市场逻辑。
但我们必须要说,院线电影在类型和风格上的迭代,即使眼下未能收获大规模的欢迎,但却是革新创作的必由之路,也能缓慢引导观众的品位和见识升级,这其中的积极意义,也不能仅看票房来衡量。
观众喜欢简单直接的电影,舆论也越发极化
而如果非要从今年暑期档相对成功的影片中,抽取出某些关于当下影市的正向启示,就是要么如《抓娃娃》一样凭卡司和类型拥有不容争辩的顶流号召力,要么就像《云边有个小卖部》《默杀》《异形:夺命舰》《重生》一样,能给观众提供直接、过火的感官或情绪刺激。
《抓娃娃》的成功,在于其不可替代的“旗舰级救市大片”限定组合。沈腾马丽再度联手加喜剧类型,几乎就是国内电影市场的最顶流配置,能给最广大观众一个“不得不走进影院”的充分理由。
《云边有个小卖部》的张嘉佳式煽情虽然饱受诟病,但却足以凭粗糙但直给的疗效抚慰三线以下青年观众的精神世界;“东南亚犯罪宇宙”的新作《默杀》和《重生》,纵使质量和阵容号召力都不算上乘,但能放下身段极尽可能迎合观众,偏就凭借着市场对猎奇反转犯罪电影的刺激性需求,成为了暑期档的赢家之二;而《异形:夺命舰》远超预期的出圈表现,更是将国内观众对恐怖片的刚需打在了公屏上。
它们所能满足的情感需求和刺激需求,对很多观众而言,仍然是物有所值、或其他媒介难以替代的。
此外,许多评论者都发现,今年暑期档的扑街大作们,许多都是“死于负面舆论”,刚刚上映就直接熄火。
怎么界定“负面舆论”?较低的口碑和评分自然也是负面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今年暑期档特别抢戏的负面舆论,指的是态度直接、易于传播的标签式恶评。
坏事传千里,广大群众本就没有入场观影的强烈意愿,一听说《逆行人生》是“富人演穷人赚穷人电影票钱”的其心可诛之作,或是听说《解密》是“抄袭诺兰”的惯犯仿作,自然不愿意再贡献票房。
虽说大众道听途说而对某部影片形成恶劣印象,电影人也不能苛责一定要“看过才说烂”,而某些影片如《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所遭遇的负面舆论,也基本算是没有冤枉它,但这种舆论场的发展趋势,其实和强刺激类影片受宠一样,是社会意识越发极端、撕裂、戾气和压力值上升的表现,值得有心者忧虑。
暑期档惨败不意味着一切,但院线的长期衰落风险值得注意
暑期档最终的败局,也兑现了我们从五一档开始就持有的“电影市场供给不力,节假日档期观影热情恐消退”的悲观预期。最大的问题在于:今年暑期档的糟糕表现,是疫情后市场恢复期间的非正常周期底部,明后年就可挽回颓势,还是“观众逐渐抛弃影院”的长期危机开端?
你或许会觉得后一种论调过于耸人听闻,但通过各方迹象观察,院线电影在中国,确实可能已经在面临行业级的重大挑战。
在六月初的端午档总结里我们写道:在各种媒体形式和娱乐手段竞争激烈的时代里,院线电影需要不断推出“旗舰级产品”,来维持自身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声量的存在感,不然就很有可能无人问津。
在今年暑期档电影“存在感”的极大缺失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包括——
观众对制作规模和视听效果突出的重磅电影“奇观效应”消退,大片不再具有绝对吸引力;电影舆论场越发割裂,受众滑向垂直,出圈越发困难;烂片扎堆的疫情前票房年年攀升,如今电影的质量再不好也不会比那时更差,但观众的回应却越发冷淡;若说电影市场表现不佳要归咎于经济整体不景气,但旅游和游戏行业的热度却又是另一番面貌……
这些迹象,可能标志着大众对电影媒介的兴奋度跌入低谷。和短视频相比,电影是更能攫取观众注意力的媒介吗?和游戏相比,电影是更能聚集资本和智力资源、象征着文化工业顶端的媒介吗?和线下娱乐相比,电影是更能给群众带来获得感、社交连结感的媒介吗?
电影人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但愿未来的反转能证明,以上的反思只是我们在低落市场环境下过度悲观的暴论——我们也愿意相信,如果《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等大片能如期在七八月上映,今年暑期档的成绩仍有很大上扬空间,以上的这些痛切总结也都会显得过于一惊一乍。
但116.4亿的档期票房,终究还是血淋淋地摆在这里了——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影行业投资越发保守审慎也将是大趋势,这就决定了在未来几年的电影市场,国产新片的供给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业界恐怕要做好市场几年恢复不到正常状态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