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75岁的鲍勃迪伦是第一位赢得诺贝尔文学奖荣誉的歌手 |
刚刚过去的10月13日,对民谣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在这一天,凭借《董小姐》走红的民谣歌手宋冬野被爆因吸毒被捕,而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摇滚大师鲍勃-迪伦(Bob Dylan)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然,鲍勃-迪伦与宋冬野的巧合并不止这些,早在1966年的一段采访音频中,他就自爆曾经在纽约吸过毒,还透露曾经想过自杀。幸运的是,他克服了毒瘾,之后还获得了音乐和文学上的最高奖项。
他是伟大的音乐人,也是划时代的符号
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民谣和摇滚大师,鲍勃-迪伦身兼歌手、创作人、作家、演员、画家等多重身份,曾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等多个奖项,如今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将全球文学和音乐领域的最高奖项都收入囊中。
作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鲍勃-迪伦将抗议与革命写成歌词谱曲,用吉他弹奏出来,把热血根植于每个听众的内心。他的音乐直接影响了约翰-列侬、尼尔-扬等大批音乐人,被《时代杂志》列入最有影响力的100人名单。“垮掉的一代”的鼻祖、美国著名诗人艾伦-金斯堡认为,迪伦的音乐是“对从惠特曼到凯鲁亚克这些美国先知的响应”。已逝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说过:“他是我心目中经久不衰的英雄之一。我对他的喜变随着时间而生长,现在已经成熟。”
鲍勃-迪伦年少成名,也曾经沾染过毒品。根据BBC报道,鲍勃•迪伦在1966年的一段采访音频中承认曾吸毒:“我在纽约成功戒掉了自己的毒瘾,那段时间我因为毒瘾身体非常虚弱,但是我戒掉了它。”在那段采访中,鲍勃-迪伦还透露自己曾经想自杀。他说:“死亡对于我来说不算什么,如果我能很快死去,那死亡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我可以很轻松的自杀,我承认我有过这个念头,但是我不会这么做。”
不过,鲍勃-迪伦并没有被这些打倒。在另类文化“垮掉的一代”风潮过去后,他继续坚持发行唱片,并不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1991年获得了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后,他又在四届格莱美上获得最佳摇滚歌手和专辑奖项。
2011年,鲍勃-迪伦首次来到北京开唱,崔健、张楚、何勇、左小祖咒等摇滚界名流都到现场观看。当晚,他总共演唱了17首歌,与歌迷想象中的怀旧和大合唱不同,这是一场不讨好观众,不煽情的演出。不少观众直到听到那句“Like a rolling stone”的吟唱,才意识到那是红遍60年代的热门曲目《像一块滚石》。那晚,鲍勃-迪伦像一个老的民间艺人那样,完成了一场带点即兴,又像是半成品的演出。小小的“报复”了那些朝圣的歌迷。
他已经75岁了,骨子里仍保留着“在路上”的血液,不太喜欢怀旧,也不怕过时。因为在他看来,他写的任何一首歌都不会过时,“无论它们是关于什么话题的,它们承载的是那些我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东西……”
他曾经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最终获奖却不全因为“文学”
鲍勃-迪伦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人,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尤其是他早期的音乐作品,文学性是高于音乐性的。他本人也把诗人的标签放在更前面。他说:“我先是一个诗人,而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无论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一般人。”10月13日,他的这种身份获得了嘉奖,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
这并不是鲍勃-迪伦第一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早在1996年艾伦-金斯堡就为了他提名而写推荐信,“虽然他(迪伦)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1997年,鲍勃-迪伦第一次获得瑞典学院的提名,但当时只是一些大学的文学教授和艺术家对他感兴趣,并没有进入到瑞典文学奖委员会,属于比较外围的提名。那之后,他连续多年被提名,由于提名次数太多,被网友拿来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相提并论。直到今年,他终于将诺贝尔文学奖收入囊中。
虽然很多人认同他在文学和诗歌上的成就,却对诺贝尔文学院把这个文学上的顶级荣誉授予他感到质疑,认为他没有写过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文学成就也比不上其他美国作家,譬如诗人埃兹拉-庞德等。而《大西洋月刊》更是在他获奖一个多小时后,专门补发了一篇2013年的文章《鲍勃-迪伦不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种质疑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诺贝尔文学院给出了清晰的理由,这不是一个纯文学奖项。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评论迪伦说,“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她还将迪伦的作品与古希腊两位诗人荷马和萨福(Sappho)相提并论,称“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一个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45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