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书,在坊间已流传了六年,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认为是一部难得的当代版传世家训——这就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心田留与子孙耕——爷爷给孙儿的私房话》。
笔者在网上读到许多关于这部家训的信息,认真品读了这部二十多万字的家训,生出许多感慨,感到的确是一部感人肺腑、启迪人生的好书,书中每个字都浸入作者的真情,每个观点都是作者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悟,句句是他血管里汩汩流出的血••••••
于是产生了拜访作者房国东先生的愿望。
借助作者到北京的机会,经朋友引荐,见到了作者本人。
这是一位如今已六十六岁的慈祥敦厚、沉稳谦逊的老人。他曾当过农民、做过教师、文化干部、企业高管、银行领导,积累有丰富的人生、管理经验。他三十八岁考上大学,对“能力改变命运”有深刻感悟。他一直安静地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饱经沧桑之后,晚年得孙,于是突然激情勃发,倾注了万千希望和无限的爱,仅用十八天时间,完成了这部二十多万字的“家训”。宛若傲雪寒梅,忽然迎风怒放、香散乾坤,可谓文坛的一段佳话。
十八天完成一部力作,这得需要怎样的激情和深厚的积淀呢?
房国东先生娓娓道出了他写作的初衷,他说:
首先,我是出于对国家、民族之爱,觉得有一种使命感,要为后人留点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虽然国力大增,不愧经济巨人和军事强国了,但是,这些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软实力的建设,国人信仰的迷茫、价值观的扭曲、世风也到了该拯救的地步,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在被销蚀,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却成了文化的矮子,怎不让人忧心?特别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这本书最后一章提到这样的话:当有一天,遥远古老的中国,当他们的年轻人丢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自信心的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谁看了这句话能不警醒、焦虑呢?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抗争!不能让伟大的中华民族就因此衰败下去!然而,我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自己的子孙不要随波逐流!要好好做人,做个好人!如果有机会能让更多的人读到我的家训,或许,那是我此生对祖宗们最好的交待。
其次,为人父母或爷爷奶奶,哪有不爱孩子的呢?可是,怎么爱孩子?我们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是当今全社会面临的大课题。如今的(有些)孩子怎么了?——聪明,却缺少智慧;有热情,却缺失责任;好憧憬,却缺乏理想;早熟,却表现幼稚;承沐着爱的奢侈,却又对爱的施舍表现吝啬;享受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却又不懂感恩。孩子本是一张纯净的白纸,染成什么颜色,其实主要责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如果把一个孩子的不成熟完全归结于是孩子自身的因素,是不公正、不客观的。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先是父母的问题。”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仅仅给孩子留下金钱、豪宅、名车就够了吗?明朝朱之渝在《杂著•教子》篇中说:“ 先贤有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今人但思积金以遗子孙,所见亦浅矣。”我读了这句话颇有感触。我没有钱留给自己的孙子,但是,我可以把我60年的人生感悟留给孙子,或许对他的成长有借鉴价值。
为了孙子的成长,我曾期望借助一些古人的家训,可是由于年代、背景、语言风格的差异,我这个爱好古文的人读起来都很费劲,不要说孩子们了。古人家训虽多,但推广起来很难。我感到,应当用最通俗、最直白、最亲近的语言写一部现代版的家训,让孩子爱看,能看懂,能相信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才决定写一部当代版家训。
2009年春节,我看到我的一位同事40多岁就脑血栓,走路说话都困难了,我很受刺激——我想,我60岁了,于社会而言,我要发声;于私而言,我希望孙子健康成长。可是我的孙子才两岁,将来上帝会给我这个机会吗?如果哪天我就说不出话,我岂不万分遗憾!我有了从没有过的紧迫感。于是,决定立即行动。过了正月十五,孩子们都工作去了,我就开始写家训,好像小孙子就在身旁听我讲,满肚子的话喷涌而出。而且,越写越有紧迫感,怕说了半截话,自己就没机会说怎么办!于是,上午一篇,下午一篇,就这样连续半个月,写了这部家训。正如朋友评价我是“万千希望无限爱,殚精沥血馈后人”,没有深深的爱,我是写不出来的。当然,也是与我多年爱好文学写作,有一定文字功底分不开的。本来,只是写给一个人看的,但是因为得到许多朋友鼓励和支持,我才又用六年时间,不断完善修改,才有了出版后的样子。
房国东说,“拯救”孩子的治本之举,是如何开启心智,激发他内在的自胜力、学习力、创造力、适应力,从小培养他健全的品格。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才努力用最浅显的语言,不厌其烦地把许多深奥的道理诠释给自己的孙子。书中虽然引用了许多古训,却不生涩,而是贴切自然,深入浅出。既讲做人的标准,又解析处世之道,把古今 智慧融会贯通,就是期望孩子们能在尽可能小的时候看得懂。
书稿完成六年来,他把自己写的“家训”自费印刷了三次,几千册,无偿赠送给向他索要的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他说,如果对一个人能有一点点启发,或许就改变了他的人生。
书稿完成,作者赠给友人一个在市实验中学读书的孩子一本,竟然在全班争相传抄,有一个孩子把书借回家,让妈妈把全书复印下来,后来她妈妈辗转找到作者,说无论多少钱,也要买一本。有一位素不相识的离异后的农村妇女,无意间看到他的书,说如果她能早看到这本书,或许不会离婚,竟找到前夫要了一万元钱,让她的老师转给作者,希望多印一些惠及更多的人。也有一位素不相识来鹤城走亲戚的一对天津市老夫妇,冒昧找到作者家,说在亲戚家看到他的书,无论如何希望卖给他一本,带回天津给孙子看。某医院的骨科专家看到这本书,竟给全科同志每人送一本,期望有助提升他们的品格,并且让每个同志都写了读后感。还有两个单位,要了几百本,做职工培训教材。他家乡邮电局退休的老书记王惠英同志,已近耄耋之年,无意间看到他的书,竟然针对书中三十六篇文章,对应着写了三十六首诗,还打印出来订成小册子送给作者,表示对作者“家训”的肯定和褒扬。龙江县委宣传部退休的老部长赵铁胜先生,七十八岁高龄了,看到作者的书,四处奔走,在朋友圈里积极推荐,曾在社区、学校、医院、作家朋友圈,为他举办过三次《心田留与子孙耕》一书的专题读书、研讨会。对此,他家乡的晚报也曾给予过积极的报道。
龙江县委宣传部退休的老部长赵铁胜先生在《鹤城晚报》撰文——
房国东同志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写出最痛彻的人生体验——《心田留与子孙耕》,用这部丰厚的精神财富养育连绵的子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作者虽然是写给自己孙孙“一个人看的”家训,但依我看,它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它是部闪烁着核心价值观光芒的新作,是关心下一代最现实的一部教科书。
大庆市著名作家董谦评到 ——
还没一本像房国东的《心田留与子孙耕》这样朴实平淡版本的家训成功学,读后令我震撼。作者选择的角度独特,以当代版传世家训的形式,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小孙孙当做第一叙述对象,名曰“写给一个人看的书“,其实他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子孙后代,还在关注更多个家庭更多个子孙后代。何况这部书还不仅仅是给一个层面上人看的,孩子看了知道自己怎么成长成才,父母看了知道怎么引导子女,年轻人看了能修养自己德行,老同志看了能反思自己的人生。机关干部,学校老师,企业经理,在校学生,谁都能从这“教子箴言,修身秘笈”中得到启迪。
2015年3月12日,老一辈摄影家、前新华社资深记者杨宝坤先生在写给房国东先生的信里说:“望教育、出版界能重视起房先生这部书,愿房先生的书早日走进千家万户,我们的家庭、国家、甚至世界,和谐万事兴的美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东北师范大学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刚教授为这部书作序,他说:“这些写给他孙儿的“私房话”,可谓一种现代版的传世家训。其生命意义与活力在于给许多爱而无方、教而无术的家长提供了一部可读、可亲、可近的优秀家庭教育读物;对许多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不乏是一部指导人生方向的宝典。‘家训’通篇饱蕴着深情大爱,引经据典,现身说法,字里行间,充满智慧,其主旨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相信,每一个关心孩子成长、注重自身品格修炼的人,都会从中得到启迪。”他说:“这部书得以面世,无疑对丰富家文化宝库,对推动家庭教育,有积极意义。”
这无疑是对这部书最中肯的评价。
房国东先生说,写作当初,并没想到能流传于世,因为自己毕竟人微言轻。但令他特别欣慰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开始空前地重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了。2014年2月份中央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习近平主席在与北京大学师生一起纪念“12.9”学生抗日爱国运动79周年座谈会上讲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又用很大篇幅强调了家风家训教育问题,强调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才能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这种大势,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心田留与子孙耕》正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实际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贴近百姓,细化到家庭,细化到孩子,有了很强的现实推广意义。